学钢琴天赋和努力,到底哪个更重要?钢琴大师告诉你答案
钢琴 2019-08-29 09:00
观看:179次
来源:睿卡艺术教育
读读下面这些看起来遥不可及的钢琴大师的成长故事,也许能帮我们找到正确的答案。
音乐大师贝多芬在童年时,严厉的父亲要求他每天练习钢琴和小提琴8个小时以上,即使在寒冬也不例外。贝多芬成名之后他仍像小学生一样在学习,并努力地提高他的钢琴演奏技巧。
据说,贝多芬经常在身旁放一盆凉水,他不时把手放在水盆中浸泡,然后甩干双手,又继续练琴,原来他的演奏如狂风暴雨,十指不停地运动很快就发热了。为了不停地练琴,一盆凉水很快就被他蘸光了,地板上也洒满了水,水慢慢地流到楼下。楼下听得入神的妇人们当衣裙被打湿时,才发觉漏下来的水,她们大惊小怪的叫喊:“屋顶漏雨了!”回顾世界音乐史,大师人人向往,但我们更应该知道:大师不是一天练成的!
天才钢琴家李斯特曾拜钢琴教育家车尔尼为师,从那时开始他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去上课,他每天琴不离手,练习4-5小时,虽然他当时的钢琴技巧已经十分娴熟,但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他仍然从基本功练起,三度、六度、八度、指法练习、震音、华彩段是他每天必须的练习,他的技巧和表现力当时无人可比,因此被后人称为“钢琴之王”。然而,“钢琴之王”背后的辛苦又有几人知道呢?
俄罗斯钢琴家阿什肯纳齐说:“我每天大概会有3到4个小时左右练琴。练习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一天就算只是练习3到4个小时,也会很疲惫,因为练琴是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其实,对于钢琴家而言,练琴也是一项苦差事。只不过他们十分清楚,为了提升琴技,需要日复一日的坚持,不能懈怠。
马克西姆是当代知名的钢琴演奏家。1990年他的祖国克罗地亚爆发战争,马克西姆和他的老师面对着恶劣的环境,曾经困在地窖八天,但仍每天练琴七小时,并在战火中举行音乐会。他最终获赢得了札格拉布音乐比赛钢琴大奖和巴黎庞拓斯钢琴大赛第一名。对于马克西姆而言,天赋也许是历经重重困难后自然而然的结晶吧。
江定仙是我国民国时期知名的钢琴家。20世纪40年代初,中国抗战进入最艰苦时期,当时重庆国立音乐院的条件十分简陋,学校的琴房设在山顶一座草房里,下雨就漏水,没有电,仅靠桐油灯照明。但每天早晨起床铃一响,琴房就传出演奏肖邦圆舞曲和即兴幻想曲的悠扬琴声,同学们知道这便是江定仙老师在练琴。对于老一辈的艺术家而言,勤奋似乎就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我国钢琴家傅聪七岁半接触音乐,十岁拜苏籍钢琴家勃隆斯丹夫人为师开始正式学钢琴。为了把早年失去的时间补回来,傅聪极度刻苦用功,每天练琴7、8个小时,在酷暑天气,衣裤尽湿也不休息。1953年傅聪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参加在罗马尼亚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 的钢琴比赛,终于获三等奖。勤能补“拙”,对于钢琴大师也一样!
1956年9月,刘诗昆和顾圣婴代表我国艺术家一起前往莫斯科参加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这个赛事当时是被公认为水准最高、难度最大的钢琴大赛,为了赢得时间并不受外境干扰,刘诗昆买了十多斤面包、香肠,他把自己关在琴房里,在键盘上每天拼命地练习16、17小时,饿了就用生柠檬加糖水泡面包吃。经过艰苦的训练,比赛时,刘诗昆在莫斯科交响乐团的配合下,演奏了柴可夫斯基的第一钢琴协奏曲,赢得了评委和同行的热烈掌声。
孔祥东曾说:“没有付出便没有得到,进入艺术的门槛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如果没有全身心浸透不可能体会到艺术,掌握艺术的诀窍。付出是不断的付出,不是今天能弹几首曲子永远能弹,不是这么回事。还是需要不断付出。在中学时代我每天最多练琴18个半小时”。
“小时候我很喜欢看足球赛,但是练琴是我每天的主要任务,每次球赛看到一半,我就得去练琴”郎朗曾经回忆道。郎朗经常每天早晨六点钟开始练琴,而且非常准时一分一秒都不差,以致有些邻居每天上班不用看表,听郎朗的琴声一响他们就起来了。后来他去日本仙台参加柴可夫斯基年轻音乐家国际比赛,比赛期间,他抓紧点滴时间刻苦练琴,中午休息时也不离开琴房,有时实在累了就往地板上一躺,稍微小睡一会儿,最终他以优秀的成绩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李云迪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他练琴十分自觉、刻苦,不管困难再多,电视魅力再大,每天晚上7点,他都会准时练琴,而且一分不差,他平均每天练习5、6个小时以上。去波兰参赛前,每天练习都在8个小时以上。
从以上故事可以看出,这些大师在天赋上的确高人一等,但这些大师在后天的付出更是数倍于常人。这也正是他们能够成为大师的原因所在!
天赋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努力是每个人都可以把握的!并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要成为未来的钢琴家,但只要付出努力,相信我们的孩子都能在学钢琴的路上走得更远,收获更多!